当前位置:首页 > 万象 > 艺术 > 正文

欲辨已忘言 ——记梅园刘建军先生

2022-05-20 来源:中华发展报道网 责任编辑:叶紫君 点击:

分享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长沙画院副院长刘建军在创作

这是一千年前的山与水。

这是三千年前的山与水。

仿佛穿越了一个长长的甬道,我站在刘建军先生的画作前,也恍若站在了永和九年的春天。

琴心剑胆,此四字建军先生堪配。作为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入展者,他的作品,来源于他对灵魂和内心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

先生是一下子从我生活中冒出来的。在一个嘈杂的下午,我和一大群人往来寒暄。先生不知什么时候就突然静静地出现了,坐在梅园一隅,如他的画,亦如他的书法,澄澈、缄默,一身禅意。

后来,三五挚友与先生在南岳的一间寺庙写生盘桓数日。从那以后,我惊觉,先生清晨醒来的门窗里,泄出的竟是宋朝的光与阴。这些光阴,曾经流注楚地的大部分村庄,先生一一收集,藏在他的几框山水画里,那些村民,那些鸟语,再也走不出来。而我们,再也走不回去。

所以,我以为,或许,先生并不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他正在和一个久远的朝代发生着深刻而隐秘的关系。

画意深沉,书意蕴藉。他总是这样,用寥寥数笔,将我们推向了万鸟啁啾的春光,推到了一座看不出朝代的山林面前。在这个抵达的过程中,一路冰雪消融,一路水草丰茂。先生用他如诗一般明丽、湿润、模糊的绘画语言指引着我们,指向着一个深藏在民间的春天。

先生是书家,是画家,更是一位颇具君子之范、学者之风的儒雅文人。先生自谓:三分精力写字,三分精力画画,四分时间读书。凭借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养,他书画兼攻,皆臻化境。其书五体皆能,尤以小楷精到。其画脉接传统、笔师造化,模山拟水得其风神,兼具淡雅清新与纵横肆意之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只有无尘心之人,才能落笔无尘俗;只有无机心之人,才能著墨无匠气。

风霜雨雪,春温秋肃,芳草怀远,散淡悠闲。在光与影的缝隙间,他找到了一种凛冽的表达方式。

千载而下,屏风绿遍,花影参差,横琴欲弹,或灿若春光,或岑寂冷隽,都成为了先生笔下最值得珍视的流光。它们就是生活的呈堂证供,它们供出了画家内心深处清幽的道白。他所有要表达的,都藏在作品里,像一个个秘密一样藏匿在他的卷轴里、画框里。

灵山含秀色,山水共氤氲。每观先生画作,但觉有若神明,令人胸次洒脱,俗虑俱消,浊心澄澈。或山水、或草木、或人物,既不是简单的写实主义具象,也不是抽象的符号式表达,而是凭扎实的笔墨功力,以自己的独特视角与图式,表达出其澄澈、虔诚而又温情的内心世界。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先生往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简远、苍古、秀润的世界。其用线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其敷色浓淡相宜且隽永蕴藉,其构图造境则聚散掩映,墨气纵横,草木丰茂。其画人,法度谨严又意趣生动,其肉、其骨、其神毕肖。其画幅气韵生动,场景虽小,而境界实大。

先生的作品,让我深深地看到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尘俗。所以,先生书画于世人的意义,不仅停留在书画层面上,更在教习人们对待生命要常存本真的态度,置身山水,心游万仞,相对已忘言。

在现代西画引进来之后,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以往的中国画,是没有光的。或者说,是平光的,看不出光源从何而来。但是先生的中国画,却以其颠覆性的光亮震撼了我,它让我惊愧不已,反躬自问:我从哪里来,我身处何处?

也许,我就身处在这个人来人往心事重重的世界。而先生就是那个照亮我们的人。他以笔墨为灯,用其深刻的洞察力、更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提供了穿行在画作与现实生活的各种可能体验。

而他,仅仅是在画画吗?他分明在用笔描摹人性、善恶、苦难、宗教、哲学、爱与救赎……他远离着尘嚣,执意给世界带去光亮。心如简素,我心未央。

我向何处去?先生的画作给了我深沉的回答。雨后,一定有斜阳,穿过旧时的庭院,那光亮,正好照彻了先生。我是一个经常迷路的人,当我迷路的时候,我就来找先生,问他正确的方向。先生从来沉默不语,因为,他一直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站在原地,在高远旷达的秋天,等着为在尘间的朋友们清扫尘埃。

作者:李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散文年选。获2015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首届湘江散文奖等。译著《陶庵梦忆》(岳麓书社出版)。

 
 
 
 
 
刘建军简历

刘建军,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幼酷爱书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雁山艺馆中人。书法五体兼擅,尤精于小楷。书法作品曾入展首届“兰亭奖”作品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出版有《刘建军小楷道德经》《刘建军小楷金刚经》。连续七年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国家画院等地进修,研习山水画。

【作品展出】

2001年,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界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小楷“前后出师表”入展。

2006年,首部作品《道德经》长达16米,于2008年创作完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1年,《小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2014年,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山外有山——湘籍青年书法家刘建军书法小品展”在蓝天画苑开幕。

2016年,“翰墨丹青·厚德华章——刘建军书法作品展”在湖南国画馆开幕。

2019年,作品入展西泠印社举办的丹青钱江——第三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故园情》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新时代·新意象”——首届全国山水画双年展;作品《梦里家山》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湖南·中国画双年展;作品《山水清音》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大美观音山”首届全国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中获奖;作品《梵音》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四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中获奖;作品《山色空濛》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江海门户通天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禅房花木深》入展中国美协举办的“雨花满天”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原载于《财富地理》2022年5月网刊)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李颖

编辑:叶紫君

审核:吴明德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