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象 > 艺术 > 正文

「千秋如戏,万象入画」田江戏曲人物画欣赏

2022-03-23 来源:时代艺术网 责任编辑:编辑部 点击:

分享到:

田 江
出生于长安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
中国民族画院画家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安市美协理事
(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西安中国画院画家
陕西当代画院副院长
长安青年美协副主席
近代以来,戏曲人物画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图像,其背后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关于绘画中戏曲人物题材,在清末民初诸多的戏考、绣像、尺牍、门笺、画片等载体中,时有相关的造型内容和形式出现,涉及到的本土戏曲种类繁多。戏曲艺术作为中国国粹,曾吸引了近代以来的不少绘画名家以其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面临着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潮就是启蒙与救亡之间的转换,其继承与创新背后是中西融合问题。国难时期,他们暂时放弃原有的现代主义色彩,重新回归传统文化。
这时期,戏曲人物的艺术样式,具有了中西融合的时代背景,成为中西造型语言和形式的一种交汇,在民族性思想的感召之下,众多相关共同参与、思考和尝试这样的传统文化命题。
戏曲人物画创作,从其艺术趣味和文化品质而言,大体分为借戏入画和入戏生画两类。前者重在形式融合,后者重在精神契合。

中国戏曲人物画两种主要的形态:民间化的戏曲人物画和学院化的戏曲人物画,—两者基本构成了在20世纪以来中国戏曲人物画演变发展的大致历史轮廓和推进脉络。

戏曲人物画的“重构”形式和“瞬间”形式,逐渐演化为两种戏曲人物画的艺术经典,在今天已经获得了有效的传播和影响。两种方式各具特色,且时有互相参照,并各有侧重而已。两者皆以中国艺术文化底蕴为本源,并对于现代绘画的色彩和图形、体量和构成赋予新的关注和体验,形成了与国粹精神的相通。

舞台上的“无”和“有”,应对着笔墨间的“虚”和“实”,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特点和造型特征一脉相承。


所谓“千秋如戏,万象入画”,以一方有限的戏曲造型,去浓缩和联想世界中无限的自然造化,情到深处,那不是简单的做戏画像,而是转化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戏曲人物画探索的核心在于,对于传统文化因素,进行创造性解读、重构和变体,幻化出属于画家内心独特的自由和单纯的想象之物,光色变化之间,色彩有如旋律,其造型趋于概括和凝练,形式走向自由和奔放,情感饱含炽烈和真诚。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