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象 > 艺术 > 正文

张明远:水中自有景情境

2022-01-28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责任编辑:刘艳 点击:

分享到:

中国山水画中“山水”作为一个象征和隐喻性范畴,自古以来,山和水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山和水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一隐一显,体现了人的辨证思维。山水画的技法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人们更多的是限于山石树木的表现手段,而对于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的表现技法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张明远凭着他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深层次理解和积淀,经过多年探索,借鉴传统,融入时代,结合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技法因素等,巧妙处理山与水的辩证关系,不但拓展了山水画创作语言图式,还表达了清新恬静的现代心理需求,使其作品通过“水”让人感悟到“景”的美妙,“境”的升华,“情”的表达。
 
 
古人画水多以环境示意的方式处之,如画山中的瀑布,无论远景、中景只留条白线以示作水,当然也取得了赏画人的认同。张明远山水中的水,多以留白的方法示之,然后勾几条线,并略加渲染,不但呈现出明暗效果,还使水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张明远认为,在中国画中,因为山是静穆的、沉稳的,相对说来较少有巨大变化,因此,水必须有更加多被表现的机会。但是水是动态的,变动不拘,凡活水,无常态,无定形,透明,变化万千,时刻在流动的过程中,给表现水的状态带来了困难。这无疑也成为了人们疏于画水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张明远在水字上多下功夫的主要原因。
 
 
孔子曾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孟子描述“水”的意象为“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水不但体现出人的思想,还表现出包容一切的胸怀。这种精神上的体悟,仅仅靠外形上的描述是体现不出来的,必须直接面临江海湖泊,方能得出意象。张明远当过记者,参过军,从文秘宣传到政法单位,经历丰富;而且精摹八大,熟追徐渭,拜京津指导,得金陵技法;从祖国边陲,到水乡江南,多年的心灵感悟和净化,使其笔下山水呈现空灵、简洁之美。他的作品中,点、线、角等构成要素寥寥几笔,清晰可查,因为他尽量考虑到画面的简洁与明快,把那些体现着深刻意义的复杂物象,通过大块墨来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来衬托多变的水,这样以便令人获得清心澄怀的艺术效果。
 
 
山水画的虚实结合,构成的画面的灵动性,这是画水的灵性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体现。 笔墨既要讲求传承,也应直面其本身的生存状态与环境,与时俱进。张明远传承与创新并举,用墨上,积墨,破墨,泼墨,宿墨互用,加之特殊的笔墨技巧产生的肌理效果,使山川层次深厚,气势磅礴。由于他善于用墨和他对传统山水画领悟达到较高境界,在表现大笔触的“抱石皴”时,皴法大胆,水墨交融,干湿结合,乱中有序,使人在欣赏到山水云烟的万千变化的气象同时,更领悟到浓郁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和画外蕰藏的深邃意境。
 
 
张明远敢于创新,敢于用笔墨唤醒自我与浪漫的想象空间。是他在师法自然造化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并巧妙地汲取历代山水大家技法,敏锐地把握传统精华,结合对自然,对生活,对时代的独特感受,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山水意象重叠,赏心悦目;云雾缭绕朦胧,思绪万千;流瀑飞泉明澈,清音可闻。这种对景的感悟,对境的表达,是“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的精神结晶,是人生智慧的表达,是他借景抒情的自然流露,如果没有对文化历史的深层领悟,没有对生命精神的认知理解,没有对当代艺术语境的综合素养,是难以达到这个程度的。
 
 
艺术风格的形成,非一朝一日所就。张明远山水画中以水表达出的“景”、“情”、“境”,是在他不断领悟,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才最终形成的。
 
 
张明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画家,江苏书画院副院长等。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吴秀之

荐稿:王海亮

编辑:徐富凡

审核:吴明德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