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象 > 正文

破圈吸睛春节大小屏 快手成“非遗”最美舞台

2021-02-19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采编网 点击:

分享到: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的情感寄托与集体记忆。不同地区风格迥异的过年习俗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华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民俗文化已演化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前后,短视频平台快手就联合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及多家区域头部媒体,共同发起了“非遗里的年味”活动,让观众能够在浓浓的年味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网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扩大,线上线下互动的直播形式、短平快的短视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线上,快手这样的国民短视频社区成为了发扬非遗之美、让年轻观众感受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也借此实现与年轻一代的深度连结。

本次快手发起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让不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的传承人登上了央视舞台,向更多观众展现了非遗魅力。

 

泥咕咕、皮影登上央视
      非遗手艺人被关注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活力,成为“活着的民俗文化”。据悉,快手平台从24日小年夜,就开始话题征集,以“非遗里的年味”为主题,发起快手非遗争霸赛,策动快手用户参与话题互动,邀请大家为自己家乡的非遗作品进行投票,为家乡的非遗文化打call

活动中,快手非遗手艺人们通过短视频记录了非遗技艺,并且还将作品结合年味,从“牛”这一生肖形象的理解和寓意出发,进行再创作,讲述“牛”背后富有年味和家乡味的故事、展现非遗手艺之美。

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当前,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而这些年味十足的非遗项目,如今在快手都能看得见。

最终,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远(快手ID@明远面塑传承)、安徽省非遗传承人储铁艺(快手ID@储铁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天津杨柳青年画非遗技艺传承人石彦敏(快手ID@石姐手绘 非遗年画)、苏州苏绣非遗手艺人朱学勤(快手ID@苏绣【学伊坊】传承人)等8位快手非遗传承人成功登陆央视,分别在CCTV13央视新闻频道的除夕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栏目、《牛犇犇·非遗手艺人“做”牛》系列报道和CCTV2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CCTV17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春节节目《年画·画年》等节目中惊艳亮相。

(曹州面人非遗传承人陈明远的作品)

比如在除夕当天央视新闻频道的《一年又一年》栏目中就报道了泥塑传承人朱付军(快手ID@泥巴哥(腾哥))和皮影传承人魏宗富(快手ID@魏宗富,道情皮影传承人)的故事。

儿时的朱付军生活在素有“中原泥塑第一村”之称的河南省浚县杨玘屯村。2018年,朱付军外出打工摔伤了腿,回家养伤之际,恰逢快手合作推广鹤壁市的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朱付军决定重拾儿时爱好。他尝试捏了一个泥塑拖拉机发布到了快手,没想到,这条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就突破了200万。

从那以后,朱付军开始在快手上靠短视频传播泥塑技艺。他还把泥塑配上剧情、段子,甚至通过绿布抠像技术还原影视片段。以往,村里的手艺人卖泥塑主要靠庙会带销量,除此之外,销路有限。在朱付军成为坐拥474万粉丝的快手网红之后,从18年至今,朱付军已经帮助100多位手艺人销售了10万多件泥塑作品,总销售额达到120万左右。未来,朱付军打算带着乡亲们学习快手直播,保护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帮乡亲们增收致富。

魏宗富是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也是“兴盛班”的皮影班主,已经学习和表演皮影38年,是魏氏道情皮影戏第四代传人。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被入选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了解的人却越来越少,如今甘肃环县还在从业的老艺人只有50人左右。2017年,在子女的推荐下,魏宗富开始用快手记录皮影戏,并尝试用直播的方式表演皮影戏。

快手就此成为皮影戏的“24小时舞台”,在线围观的人数,和以前庙会上最热闹的观众人数相比,也多出好几倍来。魏宗富一年外出的演出场次从130多场增加到了近200场。在快手上直播的第一年,他的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魏宗富买了新的皮影,改造了戏台,还买了辆大皮卡。他的理想是几年后挣到足够的钱,在家乡建一个新的皮影戏院,收十几个徒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皮影戏传承下去。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近年来,快手不断利用直播、短视频的新技术、新渠道,积极探索和实践,希望能用更流行、娱乐化的方式,向年轻人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艺术精品不该被埋没
   非遗手艺人在快手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和支持,“非遗热”在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喜欢上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文化。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以往,缺乏有效传播途径是非遗文化艺术传承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快手能让表演者、手艺人和观众实现更多互动,增强二者间的关联,这必然会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

一边是传统艺术寻找新生,一边是快手通过直播、短视频探索传播新路径,双方一拍即合。借助互联网技术,传统艺术正在以全新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快手也在通过平台优势不遗余力地帮助传统艺术“圈粉”。
如今,京剧、秧歌、秦腔、唢呐艺术、琵琶艺术、苏绣、面人、泥塑、太极拳、剪纸等艺术都已经是快手上的热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与快手非遗学院联合发布的《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截至20201231日,我国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快手涵盖了1321项,快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达96.3%

技术的更迭在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见证着众多美好事物的消失。这其中,就包括被冲落在时代夹层的传统手艺人。有人选择放弃,有人仍在坚持,而比坚持更难的,是被看见。快手的出现,重新将老手艺推回大众眼前并焕发新的生命力,手艺人们也通过传承、发扬手艺,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活得有尊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贴近、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新时代传承发展非遗的最佳方式。快手通过整合平台资源,积极引导公众特别是年轻人认识、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尊重、赞赏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承非遗的博大精深,延续非遗的文脉渊源。未来,快手将会继续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创新的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让更多的网友了解非遗和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1. 中华发展报道网仅为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中华发展报道网不对用户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中华发展报道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中华发展报道网,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表的内容仅表明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中华发展报道网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表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表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中华发展报道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3. 自媒体用户在中华发展报道网发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中华发展报道网有权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权利。

4.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中华发展报道网上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中华发展报道网取得联系,以便中华发展报道网迅速做出处理。

Copyright @ 2001-2013 http://www.fzbdsd.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 版权所有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邮箱:fzbdsd@126.com
未经发展报道网_发展报道编委会【官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备案号 粤ICP备17031398号